2025年6月28日凌晨,以色列战机突然扑向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。 爆炸的火光撕裂夜空,3名巴勒斯坦人在睡梦中丧生。 同一时间,推土机的轰鸣声响彻杰宁难民营,混凝土墙壁在履带下粉碎。 这不是偶然冲突——就在十几天前,以色列刚与伊朗打完一场耗尽国库的导弹对轰战。
特拉维夫的决策层清楚记得12天前的代价:伊朗的导弹雨让“铁穹”防空系统近乎瘫痪。 每发射一枚拦截弹就要烧掉100万美元,库存见底。 本土电网反复崩溃,数十亿美元在火光中蒸发。 内塔尼亚胡政府咬着牙接受了美国调停的停火协议,但所有人都知道,停火不是因为仁慈,而是打不动了。
喘息期成了战略调整期。 北边的黎巴嫩真主党、也门的胡塞武装,个个都是硬骨头。 坦克开进贝鲁特或萨那? 成本高、风险大。 以色列国防军的计算器飞快运转:从特拉维夫空军基地到拉姆安拉只要10分钟航程,轰炸成本近乎零。 西岸的抵抗组织武器简陋,无人机和土制炸弹难以威胁以色列本土。
空袭的理由很快被包装成“反恐”。 以色列官方声称,这是对巴勒斯坦武装组织“狮穴”的报复,因其公开声援伊朗。 但联合国2024年的报告早已揭露真相:全年733名巴勒斯坦人死于西岸冲突,5700人受伤。 2025年情况更糟——杰宁和纳布卢斯每周遭遇突袭,半年来500多人被捕。 6月这次行动,不过是把推土机开进了2002年以来最大的难民营。
杰宁的34万居民活在铁丝网迷宫中。 以军坦克碾过面包房和诊所,600栋房屋被铲平。 废墟之上,士兵架起海水淡化设备,管道直插约旦河支流。 这片土地藏着中东最致命的资源:约旦河83%的上游流经西岸,支撑以色列七成农业和工业用水。巴勒斯坦农民纳比勒攥着枯死的橄榄树枝说:“他们在抢走最后一滴水。 ”
数据印证着绝望。世界银行报告显示,西岸经济2024年萎缩20%,2025年失业率飙升至35%。 农田因缺水减产60%,面粉和药品被封锁线卡住,儿童营养不良率上涨15%。 拉姆安拉的幸存者阿巴斯指着自家炸塌的楼房苦笑:“他们连厕所都不留给我们。 ”
特拉维夫的议会大厦里,内塔尼亚胡正为生存而战。 执政联盟仅靠61席的微弱多数撑在120席议会中,极右翼盟友每天威胁退出。 街头民众举着“无能政府”的标语抗议——对伊朗的豪赌没换来安全,反倒暴露了虚弱。
西岸枪声成了转移视线的工具。以色列情报机构将“狮穴”等新兴组织渲染成“哈马斯2.0”,宣称发现伊朗输送的无人机零件。 6月27日,极右翼媒体《新消息报》头版标题咆哮:“懦夫才谈判! 勇士在杰宁前进! ”次日凌晨,坦克开进难民营永久驻扎。 议会里的争吵声暂时平息了。
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上演着荒诞剧。 6月27日晚,外交官们还在谴责伊朗“破坏地区稳定”。 28日拉姆安拉的血迹未干,会议室却陷入沉默。 美国的态度更直白:2025年初象征性制裁了几名强占巴勒斯坦房屋的犹太定居者,转头就签下20亿美元导弹订单。
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痛斥这是“集体惩罚”,安理会紧急会议却被美国一票否决。 约旦外交官在闭门会议上拍桌怒吼:“西岸要爆炸了! ”埃及总统塞西连夜召见美国特使,警告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但当以色列外长萨尔微笑着说出“自卫权”时,全场无人反驳。
西岸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大楼空空荡荡。 本应管理杰宁的官员穆斯塔法摊开双手:“每次我们重建学校,以军就摧毁它。 现在连孩子都知道,这里谁说了算。 ”
杰宁的废墟间,海水淡化厂的输水管在烈日下泛着银光。 推土机碾过馕饼摊的残骸,铁丝网外是以色列新建的定居点。 坦克履带压出的深痕,一路延伸向干涸的橄榄树林。